- 供货总量:
- 发货期限:自买家付款之日起 3 天内发货
- 所在地:广东 深圳市
水土保持验收的跟踪检查和验收核查是确保水土保持措施从“纸上”落到“地上”的核心监管环节,是实现全链条全过程监管的“最后一公里”。
下面详细解释这两个概念在深圳的具体实践、区别以及如何加强。
核心概念辨析
首先,必须明确“跟踪检查”和“验收核查”是两个不同阶段、不同目的的监管活动。
维度跟踪检查(事中监管)验收核查(事后监管)
时间项目建设过程中,从开工到完工前。项目完工后,施工单位提交验收申请时。
目的监督水土保持方案的落实情况,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防范水土流失于未然。对水土保持设施和措施的最终效果进行评定,判断是否达到验收标准和方案要求。
性质过程性、动态性、监督性。终结性、鉴定性、批准性。
重点内容检查是否按图施工、措施是否到位、是否存在超范围扰动、排水沉沙是否有效、是否存在偷排泥浆等违法行为。核查水土保持设施的数量、质量、运行状况;植被恢复效果;土石方综合利用情况;是否存在未整改到位的水土流失问题。
一、跟踪检查:强化过程,防患于未然
跟踪检查是全过程监管的核心体现。
1.检查主体:
深圳市及各区水务局(水土保持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项目监理单位:负有日常现场监督责任。
第三方技术支持单位:可能受主管部门委托,提供监测和技术服务。
2.检查方式与技术创新(深圳特色):
“互联网+巡查”:
远程视频监控:对项目重点区域(出入口、边坡、弃土场)进行24小时监控。
无人机航拍+AI识别:定期航拍,通过正射影像对比,自动识别扰动范围变化、新增裸露地块、水土流失隐患点,极大提高效率和精准度。
物联网监测:在关键点位布设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含水率、边坡位移、径流水质等,数据异常自动报警。
“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建立检查对象库和执法人员库,随机抽取、随机匹配,抽查结果向社会公开,体现公平公正。
专项检查与联合检查:针对重点区域(如水源保护区、生态敏感区)或群众举报多的项目,开展专项检查;联合城管、生态环境等部门进行综合执法。
3.检查结果处理:
下发整改通知书:对发现的问题,限期整改。
行政处罚:对违法行为(如超范围扰动、造成严重水土流失)依法进行处罚。
信用惩戒:将不良行为记入企业信用档案,与后续项目审批、招投标挂钩。
二、验收核查:严格把关,确保成效
验收核查是项目能否通过水土保持专项验收、主体工程能否投入运营的关键一环。
1.核查前提:
主体工程完工。
水土保持设施已按批准的方案建成并符合质量要求。
施工单位已完成自查验收,并编制了《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报告》。
2.核查流程:
申请:建设单位向水务主管部门提交验收申请及相关材料(验收报告、监测总结报告、监理总结报告等)。
现场核查:
“对标”检查:拿着水土保持方案批复文件和设计图纸,逐一核对各项措施(如排水沟、沉沙池、挡土墙、植被恢复)是否按量、按质、按位完成。
效果评估:不仅看“有没有”,更要看“行不行”。检查植被覆盖率、长势;排水系统是否畅通;边坡是否稳定;现场是否还存在裸露土壤。
资料审查:核查土石方平衡、弃渣处置证明、监测记录等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出具核查意见:
通过: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合格,主管部门出具通过意见。
整改后通过:存在一般性问题,限期整改后复核通过。
不通过:存在重大缺陷或违法行为未处理,不予通过,并责令继续整改直至合格。
3.深圳的强化措施:
引入第三方技术评估:在主管部门现场核查前,可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技术评估,提供专业的评估报告作为决策参考,提高验收的科学性。
公开公示:验收通过后,验收报告和核查意见需在官方网站上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事后跟踪:对通过验收的项目,特别是在敏感区域的项目,可在1-2年内进行“后评估”,检查植被的长期存活情况和设施的持续运行效果。
总结与建议:如何为深圳“赋能”
为了进一步加强这两项工作,深圳可以:
打造“智慧验收”平台:将跟踪检查和验收核查的全流程数字化。在平台上,检查任务自动派发、问题线上流转、整改前后照片对比、验收资料电子归档,实现闭环管理。
明确和量化验收标准:除了定性要求,制定更多量化指标(如植被覆盖度≥95%、土壤侵蚀模数低于某个阈值),使验收核查更有据可依。
强化监理责任:提升水土保持监理的权威性和责任,监理的签字认可应作为验收核查的重要依据。
加强部门联动:将水土保持验收核查意见作为项目整体竣工验收和不动产登记的前置或并联条件,形成监管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