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作为高速发展的超大城市,面临着开发强度大、降雨充沛集中、山地丘陵多等独特挑战,提升土壤保持能力是保障城市生态安全、防治地质灾害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以下是一套结合深圳特点的、系统性的水土保持方案提升策略,旨在全面提升土壤保持能力:
一、核心理念转变:从“末端治理”到“全过程管控”
传统的“头痛医头”式治理已无法满足需求。深圳的提升方案应立足于:
源头预防优先:在国土空间规划、城市更新、项目立项阶段就充分考虑水土保持。
过程协同控制:将水土保持与雨水管理、生态修复、景观建设相结合。
智慧精准监管:利用科技手段实现动态监测和智能化管理。
二、关键技术措施提升与创新
1.坡地治理与生态护坡升级
深圳多山,边坡(尤其是工程开挖形成的裸露边坡)是水土流失的重灾区。
传统措施升级:
客土喷播:采用更适合深圳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本地植物种子、有机基质和土壤改良剂,提高植被存活率和覆盖率。
生态袋/植生毯:在陡峭边坡使用,其内部填充物可加入保水剂和营养土,促进植物生长,形成稳固的生态防护层。
创新技术应用:
“工程-生态”一体化支护:将格宾网、加筋麦克垫等柔性结构与植被恢复相结合,既保证工程稳定性,又实现生态功能。
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技术:利用微生物矿化作用胶结土壤颗粒,形成一层坚固的“生物结皮”,有效抵抗雨水冲刷,这是一种新兴的绿色环保技术。
2.地表扰动区精细化处理
针对建筑施工、土地平整等剧烈扰动的区域。
临时措施标准化:
高标准沉沙池:优化设计,增加分级沉淀功能,确保出水悬浮物达标。
装配式排水沟:推广使用预制混凝土或高分子材料排水沟,快速安装,密封性好,防止水流漫溢。
裸露地面动态覆盖:
环保型防尘网:使用可降解的防尘网,避免二次污染。
即时绿化技术:对于短期内不施工的区域,立即喷洒速生草本植物(如黑麦草)种子,快速形成植被覆盖。
3.雨水管理与资源化利用
将雨水“排走”的思路转变为“蓄、渗、滞、净、用”。
海绵城市设施深度融入:
下凹式绿地:设计低于周边路面的绿地,有效汇集和入渗雨水,削减地表径流。
雨水花园/生物滞留池: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的综合作用,净化初期雨水,同时补充地下水。
透水铺装:在广场、人行道、停车场广泛使用,增加雨水下渗,从源头减少径流产生。
径流污染控制:在径流出口设置植被缓冲带或人工湿地,对携带泥沙的雨水进行最后一道净化。
4.植物措施与生物多样性构建
植被是水土保持最持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
乡土植物优选:大力筛选和推广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耐贫瘠、抗污染的本地植物,如马占相思、木荷、鸭脚木、芒萁等。
乔-灌-草复合配置:构建多层次、高密度的植物群落,形成地上冠层截留雨水、地下根系网络固结土壤的立体防护体系。
生态廊道建设:将零散的绿地通过绿道、生态沟渠等连接起来,形成完整的生态网络,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抵抗力。
三、管理机制与政策保障提升
1.强化规划引领与空间管控
划定水土保持敏感区:在深圳市国土空间规划中,明确将陡坡地、生态脆弱区、水源涵养区等划为限制或禁止建设区。
实行“水土保持专项规划”:将其作为土地出让和项目规划许可的前置条件。
2.创新监管与执法模式
“天地空”一体化监测:
卫星遥感:定期监测大范围的土地利用变化和植被覆盖度。
无人机巡查:对重点工程、敏感区域进行高频次、高精度巡查,自动识别裸露地块和水土流失隐患。
物联网传感器:在关键点位布设土壤湿度、径流量、泥沙含量等在线监测设备,实现实时数据传输和预警。
建立信用评价体系:将建设单位的水土保持落实情况纳入企业信用记录,与招投标、资质评审等挂钩。
3.推行市场化激励机制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对水土保持成效显著的区域或主体给予资金奖励或生态补偿。
推广“水土保持方案+责任保险”:引入保险机制,分散和转移风险,倒逼企业落实主体责任。
四、公众参与与社会共治
宣传教育:利用媒体、社区活动、中小学教育等渠道,普及水土保持知识。
开放参与渠道:鼓励市民通过“随手拍”等方式举报水土流失和破坏植被的行为,并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
示范项目引领:建设一批高标准的“水土保持示范公园”、“生态小区”、“绿色工地”,供公众参观和学习。
总结
提升深圳的土壤保持能力,是一个需要技术、管理、政策、社会多方联动的系统工程。核心在于:
生态化:用近自然的方法恢复和增强土地自身的固持能力。
系统化:将水土保持融入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每一个环节。
智慧化:借助现代科技实现精细化和高效能管理。
社会化: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水土保持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