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供货总量:
- 发货期限:自买家付款之日起 3 天内发货
- 所在地:广东 深圳市
这实际上是深圳水土保持工作的两个紧密相连的环节:通过精准的监测来识别风险、评估成效,并以此支撑对重点区域的超前预防和有效保护。
以下是详细的解读:
一、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Prevention-Oriented Key Areas)
深圳市早已划定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这些区域是监管和保护的重中之重。
1.划定范围:
水源涵养区:所有饮用水源保护区(如铁岗-石岩水库、西丽水库、梅林水库、清林径水库等)的汇水区域。这是优先级最高的区域,因为水土流失直接关系到全市的饮水安全。
生态屏障区:重要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如梧桐山、七娘山、马峦山、羊台山、三洲田等)的核心区和生态敏感区。
地质灾害易发区:经地质调查确定的滑坡、崩塌、泥石流易发区域,水土流失会加剧这些灾害的风险。
高敏感城市区域:包括主要河流沿岸、生态廊道、滨海地带等,这些区域的生态功能脆弱,且水土流失的负面影响会扩散到水域。
2.预防措施(如何在“预防”上发力):
空间管制(源头严防):
将水土保持要求纳入“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体系。在重点预防区内,严格限制或禁止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开发建设活动。
实行最严格的审批制度。对于确需在区内建设的项目,其水土保持方案需经过更高标准的审查,要求采取更严格的防治措施。
生态修复与维护(过程严管):
封山育林:保护现有植被,提升森林质量和水源涵养能力。
系统性治理:对小流域进行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整治,恢复生态系统功能。
维护天然地形地貌:最大限度减少开挖和填方,从源头控制扰动。
二、水土保持监测(Monitoring&Supervision)
监测是确保预防措施落地生效、及时发现问题并预警的“眼睛”和“大脑”。
1.监测对象:
自然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内的林草地、坡耕地等。
人为水土流失(监管核心):所有生产建设项目(房建、市政、交通、水利、管线等),尤其是在重点预防区内的项目。
水土保持设施成效:已实施的边坡治理、排水沟、沉沙池、植被恢复等工程的运行效果。
2.监测技术与手段(“空天地”一体化):
深圳充分利用高科技,建立了国内领先的智慧水保监测体系。
技术手段应用方式优势
遥感监测(RS)利用多期卫星影像(如Sentinel-2)和无人机航拍,定期比对分析。识别裸露地块、植被覆盖变化、扰动范围变化等。大范围、高效率,能快速发现违规动土和未备案的扰动图斑。
地理信息系统(GIS)建立全市水土保持“一张图”,集成项目信息、重点区域边界、监测数据、地形地貌等,进行空间分析和可视化管理。实现精准定位和综合分析,为决策提供支持。
物联网(IoT)监测在重大项目或敏感边坡安装视频监控、自动沉降仪、土壤湿度传感器、径流泥沙自动采集器等。实时、连续、自动化监测,数据直接上传平台,减少人为干预。
现场核查监测人员根据遥感或系统预警,对疑似违规项目进行现场勘查、测量和取证。精准核实情况,是执法处罚的直接依据。
3.监测内容:
扰动土地情况:是否超范围开挖?是否落实了表土保护和拦挡措施?
植被覆盖情况:林草植被恢复和存活率是否达标?
水土流失状况:土壤流失量是否控制在目标范围内?
措施落实情况:排水系统、沉沙设施、边坡防护等是否按方案施工并有效运行?
三、监测与预防的联动:如何实现“加大力度”
深圳的做法是将监测结果直接用于强化预防和保护,形成一个闭环管理。
监测→预警→快速响应:
通过遥感发现重点预防区内出现新的、未报备的裸露地块,系统立即自动生成预警信息。
监管人员迅速赴现场核查,责令责任单位立即整改(覆盖、排水、拦挡等),将水土流失扼杀在萌芽状态。这就是“发现在初始,解决在萌芽”的预防理念。
监测→评估→优化管理:
通过对历年监测数据的分析,评估不同区域水土流失的动态变化趋势。
据此动态调整“重点预防区”的范围和等级,使预防策略更加科学精准。
评估各类防治措施的实际效果,为未来制定更科学的水土保持标准和技术规范提供依据。
监测→执法→形成震慑:
监测数据(特别是视频和遥感影像)是执法的铁证。对未落实水土保持措施、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的单位,依法从严处罚,并向社会公开,形成强大震慑力,倒逼建设单位履行水土流失防治主体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