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工程建设中,为了抢工期、避开车流高峰或适应特殊工艺要求,夜间进行吊装作业越来越普遍。然而,夜间作业能见度低、人员易疲劳,环境复杂性和风险系数显著增加,一旦疏忽就容易引发严重后果。那么,夜间吊装作业,究竟需要额外注意哪些特殊的安全事项呢?
一、充足的照明是首要前提
夜间作业最大的挑战是光线不足。因此,提供充足、合理、无死角的照明是安全的****道防线。
全面覆盖作业区域:照明范围必须覆盖吊车作业半径内的整个区域,包括起吊点、落钩点、吊物运行路径以及设备操作区域。要避免出现眩光,防止强光直射操作员、信号司索工及其他作业人员的眼睛,导致瞬间性视觉障碍。
备用照明系统:必须配备独立的应急照明系统(如发电机驱动的灯具或大型应急灯),防止主电源突然中断时,现场陷入一片黑暗,造成设备失控或人员伤亡。
二、清晰的通信指挥体系至关重要
白天可能一个手势、一声口哨就能意会,但夜间沟通的效率和准确性会大打折扣。
统一并确认信号:必须采用统一的、明确的指挥信号。建议优先使用对讲机等无线电通信设备,并确保设备电量充足、频道专用。如果使用手势信号,应配备带有明显光点的手套或使用专用发光指挥棒,确保指令清晰可见。
设立专职指挥员:夜间作业必须设立****的、经验丰富的专职信号指挥员。操作司机应只接受该指挥员的指令,杜绝“多头指挥”。任何指令发出后,接收方应重复确认,确保信息无误。
三、加强现场环境勘察与管控
夜间视野受限,对作业环境的动态监控要求更高。
严格设置警戒区域:必须根据吊装方案,使用警示灯、警戒带、围栏等清晰标识出作业危险区域,严禁无关人员和设备进入。必要时安排专人进行警戒和疏导。
核实场地承载力与障碍物:作业前,必须对夜间作业的场地地基承载力进行再次确认,检查是否有白天的施工活动造成了地面松软。同时,要特别留意空中障碍物,如电线、脚手架等,确保吊物和吊臂与之保持绝对的安全距离。
四、重点关注人员状态与设备检查
夜间作业对人员和设备都是更大的考验。
防范疲劳作业:合理安排作业人员的作息时间,杜绝连续疲劳作战。应缩短单班次作业时间,增加轮换休息频率。密切关注操作员、指挥员等人员的精神状态,发现困倦、精力不集中者,立即替换。
强化设备针对性检查:在完成日常检查项目的基础上,要重点检查车辆的所有灯光照明系统(大灯、轮廓灯、旋转警示灯等)是否完好有效。对制动系统、安全装置(如力矩限制器、高度限位器)进行再确认,确保万无一失。
五、制定了详尽的应急预案
夜间一旦发生突发状况,救援难度更大,因此预案必须更具针对性。
预案要有“夜味”:应急预案必须充分考虑夜间特性,明确停电、设备故障、突发天气(如大风、大雾)等状况下的具体处置流程和人员疏散路线。
进行夜间演练:定期组织针对性的夜间应急演练,让所有人员熟悉在光线不足条件下如何迅速、正确地响应突发事件,提高实战能力。
安全是吊装作业的生命线,而夜间作业将这条生命线置于更严峻的考验之下。它绝非简单的“白天工作的延续”,而是需要投入更多精力、更严要求、更高标准的管理活动。唯有通过周密的计划、充分的准备、严格的执行和不间断的监督,才能为漆黑的夜色点亮安全的明灯,确保夜间吊装作业顺利、平稳完成。记住,任何时候,对安全的敬畏和坚守,都是我们不可逾越的底线。
手机版|
二维码|






